使用扫描器nmap进行端口扫描_mmap端口扫描

hacker|
341

如何写linux pci设备驱动程序

Linux下PCI设备驱动开发

1. 关键数据结构

PCI设备上有三种地址空间:PCI的I/O空间、PCI的存储空间和PCI的配置空间。CPU可以访问PCI设备上的所有地址空间,其中I/O空间和存储空间提供给设备驱动程序使用,而配置空间则由Linux内核中的PCI初始化代码使用。内核在启动时负责对所有PCI设备进行初始化,配置好所有的PCI设备,包括中断号以及I/O基址,并在文件/proc/pci中列出所有找到的PCI设备,以及这些设备的参数和属性。

Linux驱动程序通常使用结构(struct)来表示一种设备,而结构体中的变量则代表某一具体设备,该变量存放了与该设备相关的所有信息。好的驱动程序都应该能驱动多个同种设备,每个设备之间用次设备号进行区分,如果采用结构数据来代表所有能由该驱动程序驱动的设备,那么就可以简单地使用数组下标来表示次设备号。

在PCI驱动程序中,下面几个关键数据结构起着非常核心的作用:

pci_driver

这个数据结构在文件include/linux/pci.h里,这是Linux内核版本2.4之后为新型的PCI设备驱动程序所添加的,其中最主要的是用于识别设备的id_table结构,以及用于检测设备的函数probe( )和卸载设备的函数remove( ):

struct pci_driver {

struct list_head node;

char *name;

const struct pci_device_id *id_table;

int (*probe) (struct pci_dev *dev, const struct pci_device_id *id);

void (*remove) (struct pci_dev *dev);

int (*save_state) (struct pci_dev *dev, u32 state);

int (*suspend)(struct pci_dev *dev, u32 state);

int (*resume) (struct pci_dev *dev);

int (*enable_wake) (struct pci_dev *dev, u32 state, int enable);

};

pci_dev

这个数据结构也在文件include/linux/pci.h里,它详细描述了一个PCI设备几乎所有的

硬件信息,包括厂商ID、设备ID、各种资源等:

struct pci_dev {

struct list_head global_list;

struct list_head bus_list;

struct pci_bus *bus;

struct pci_bus *subordinate;

void *sysdata;

struct proc_dir_entry *procent;

unsigned int devfn;

unsigned short vendor;

unsigned short device;

unsigned short subsystem_vendor;

unsigned short subsystem_device;

unsigned int class;

u8 hdr_type;

u8 rom_base_reg;

struct pci_driver *driver;

void *driver_data;

u64 dma_mask;

u32 current_state;

unsigned short vendor_compatible[DEVICE_COUNT_COMPATIBLE];

unsigned short device_compatible[DEVICE_COUNT_COMPATIBLE];

unsigned int irq;

struct resource resource[DEVICE_COUNT_RESOURCE];

struct resource dma_resource[DEVICE_COUNT_DMA];

struct resource irq_resource[DEVICE_COUNT_IRQ];

char name[80];

char slot_name[8];

int active;

int ro;

unsigned short regs;

int (*prepare)(struct pci_dev *dev);

int (*activate)(struct pci_dev *dev);

int (*deactivate)(struct pci_dev *dev);

};

2. 基本框架

在用模块方式实现PCI设备驱动程序时,通常至少要实现以下几个部分:初始化设备模块、设备打开模块、数据读写和控制模块、中断处理模块、设备释放模块、设备卸载模块。下面给出一个典型的PCI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框架,从中不难体会到这几个关键模块是如何组织起来的。

/* 指明该驱动程序适用于哪一些PCI设备 */

static struct pci_device_id demo_pci_tbl [] __initdata = {

{PCI_VENDOR_ID_DEMO, PCI_DEVICE_ID_DEMO,

PCI_ANY_ID, PCI_ANY_ID, 0, 0, DEMO},

{0,}

};

/* 对特定PCI设备进行描述的数据结构 */

struct demo_card {

unsigned int magic;

/* 使用链表保存所有同类的PCI设备 */

struct demo_card *next;

/* ... */

}

/* 中断处理模块 */

static void demo_interrupt(int irq, void *dev_id, struct pt_regs *regs)

{

/* ... */

}

/* 设备文件操作接口 */

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demo_fops = {

owner: THIS_MODULE, /* demo_fops所属的设备模块 */

read: demo_read, /* 读设备操作*/

write: demo_write, /* 写设备操作*/

ioctl: demo_ioctl, /* 控制设备操作*/

mmap: demo_mmap, /* 内存重映射操作*/

open: demo_open, /* 打开设备操作*/

release: demo_release /* 释放设备操作*/

/* ... */

};

/* 设备模块信息 */

static struct pci_driver demo_pci_driver = {

name: demo_MODULE_NAME, /* 设备模块名称 */

id_table: demo_pci_tbl, /* 能够驱动的设备列表 */

probe: demo_probe, /* 查找并初始化设备 */

remove: demo_remove /* 卸载设备模块 */

/* ... */

};

static int __init demo_init_module (void)

{

/* ... */

}

static void __exit demo_cleanup_module (void)

{

pci_unregister_driver(demo_pci_driver);

}

/* 加载驱动程序模块入口 */

module_init(demo_init_module);

/* 卸载驱动程序模块入口 */

module_exit(demo_cleanup_module);

上面这段代码给出了一个典型的PCI设备驱动程序的框架,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。需要注意的是,同加载和卸载模块相关的函数或数据结构都要在前面加上__init、__exit等标志符,以使同普通函数区分开来。构造出这样一个框架之后,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如何完成框架内的各个功能模块了。

3. 初始化设备模块

在Linux系统下,想要完成对一个PCI设备的初始化,需要完成以下工作:

检查PCI总线是否被Linux内核支持;

检查设备是否插在总线插槽上,如果在的话则保存它所占用的插槽的位置等信息。

读出配置头中的信息提供给驱动程序使用。

当Linux内核启动并完成对所有PCI设备进行扫描、登录和分配资源等初始化操作的同时,会建立起系统中所有PCI设备的拓扑结构,此后当PCI驱动程序需要对设备进行初始化时,一般都会调用如下的代码:

static int __init demo_init_module (void)

{

/* 检查系统是否支持PCI总线 */

if (!pci_present())

return -ENODEV;

/* 注册硬件驱动程序 */

if (!pci_register_driver(demo_pci_driver)) {

pci_unregister_driver(demo_pci_driver);

return -ENODEV;

}

/* ... */

return 0;

}

驱动程序首先调用函数pci_present( )检查PCI总线是否已经被Linux内核支持,如果系统支持PCI总线结构,这个函数的返回值为0,如果驱动程序在调用这个函数时得到了一个非0的返回值,那么驱动程序就必须得中止自己的任务了。在2.4以前的内核中,需要手工调用pci_find_device( )函数来查找PCI设备,但在2.4以后更好的办法是调用pci_register_driver( )函数来注册PCI设备的驱动程序,此时需要提供一个pci_driver结构,在该结构中给出的probe探测例程将负责完成对硬件的检测工作。

static int __init demo_probe(struct pci_dev *pci_dev, const struct

pci_device_id *pci_id)

{

struct demo_card *card;

/* 启动PCI设备 */

if (pci_enable_device(pci_dev))

return -EIO;

/* 设备DMA标识 */

if (pci_set_dma_mask(pci_dev, DEMO_DMA_MASK)) {

return -ENODEV;

}

/* 在内核空间中动态申请内存 */

if ((card = kmalloc(sizeof(struct demo_card), GFP_KERNEL)) == NULL) {

printk(KERN_ERR "pci_demo: out of memory\n");

return -ENOMEM;

}

memset(card, 0, sizeof(*card));

/* 读取PCI配置信息 */

card-iobase = pci_resource_start (pci_dev, 1);

card-pci_dev = pci_dev;

card-pci_id = pci_id-device;

card-irq = pci_dev-irq;

card-next = devs;

card-magic = DEMO_CARD_MAGIC;

/* 设置成总线主DMA模式 */

pci_set_master(pci_dev);

/* 申请I/O资源 */

request_region(card-iobase, 64, card_names[pci_id-driver_data]);

return 0;

}

4. 打开设备模块

在这个模块里主要实现申请中断、检查读写模式以及申请对设备的控制权等。在申请控制权的时候,非阻塞方式遇忙返回,否则进程主动接受调度,进入睡眠状态,等待其它进程释放对设备的控制权。

static int demo_open(struct inode *inode, struct file *file)

{

/* 申请中断,注册中断处理程序 */

request_irq(card-irq, demo_interrupt, SA_SHIRQ,

card_names[pci_id-driver_data], card)) {

/* 检查读写模式 */

if(file-f_mode FMODE_READ) {

/* ... */

}

if(file-f_mode FMODE_WRITE) {

/* ... */

}

/* 申请对设备的控制权 */

down(card-open_sem);

while(card-open_mode file-f_mode) {

if (file-f_flags O_NONBLOCK) {

/* NONBLOCK模式,返回-EBUSY */

up(card-open_sem);

return -EBUSY;

} else {

/* 等待调度,获得控制权 */

card-open_mode |= f_mode (FMODE_READ | FMODE_WRITE);

up(card-open_sem);

/* 设备打开计数增1 */

MOD_INC_USE_COUNT;

/* ... */

}

}

}

5. 数据读写和控制信息模块

PCI设备驱动程序可以通过demo_fops 结构中的函数demo_ioctl( ),向应用程序提供对硬件进行控制的接口。例如,通过它可以从I/O寄存器里读取一个数据,并传送到用户空间里:

static int demo_ioctl(struct inode *inode, struct file *file, unsigned int

cmd, unsigned long arg)

{

/* ... */

switch(cmd) {

case DEMO_RDATA:

/* 从I/O端口读取4字节的数据 */

val = inl(card-iobae + 0x10);

/* 将读取的数据传输到用户空间 */

return 0;

}

/* ... */

}

事实上,在demo_fops里还可以实现诸如demo_read( )、demo_mmap( )等操作,Linux内核源码中的driver目录里提供了许多设备驱动程序的源代码,找那里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。在对资源的访问方式上,除了有I/O指令以外,还有对外设I/O内存的访问。对这些内存的操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把I/O内存重新映射后作为普通内存进行操作,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总线主DMA(Bus Master DMA)的方式让设备把数据通过DMA传送到系统内存中。

6. 中断处理模块

PC的中断资源比较有限,只有0~15的中断号,因此大部分外部设备都是以共享的形式申请中断号的。当中断发生的时候,中断处理程序首先负责对中断进行识别,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理。

static void demo_interrupt(int irq, void *dev_id, struct pt_regs *regs)

{

struct demo_card *card = (struct demo_card *)dev_id;

u32 status;

spin_lock(card-lock);

/* 识别中断 */

status = inl(card-iobase + GLOB_STA);

if(!(status INT_MASK))

{

spin_unlock(card-lock);

return; /* not for us */

}

/* 告诉设备已经收到中断 */

outl(status INT_MASK, card-iobase + GLOB_STA);

spin_unlock(card-lock);

/* 其它进一步的处理,如更新DMA缓冲区指针等 */

}

7. 释放设备模块

释放设备模块主要负责释放对设备的控制权,释放占用的内存和中断等,所做的事情正好与打开设备模块相反:

static int demo_release(struct inode *inode, struct file *file)

{

/* ... */

/* 释放对设备的控制权 */

card-open_mode = (FMODE_READ | FMODE_WRITE);

/* 唤醒其它等待获取控制权的进程 */

wake_up(card-open_wait);

up(card-open_sem);

/* 释放中断 */

free_irq(card-irq, card);

/* 设备打开计数增1 */

MOD_DEC_USE_COUNT;

/* ... */

}

8. 卸载设备模块

卸载设备模块与初始化设备模块是相对应的,实现起来相对比较简单,主要是调用函数pci_unregister_driver( )从Linux内核中注销设备驱动程序:

static void __exit demo_cleanup_module (void)

{

pci_unregister_driver(demo_pci_driver);

}

小结

PCI总线不仅是目前应用广泛的计算机总线标准,而且是一种兼容性最强、功能最全的计算机总线。而Linux作为一种新的操作系统,其发展前景是无法估量的,同时也为PCI总线与各种新型设备互连成为可能。由于Linux源码开放,因此给连接到PCI总线上的任何设备编写驱动程序变得相对容易。本文介绍如何编译Linux下的PCI驱动程序,针对的内核版本是2.4。

IO模型及select,poll,epoll和kqueue的区别

(一)首先,介绍几种常见的I/O模型及其区别,如下:

blocking I/O

nonblocking I/O

I/O multiplexing (select and poll)

signal driven I/O (SIGIO)

asynchronous I/O (the POSIX aio_functions)—————异步IO模型最大的特点是 完成后发回通知。

阻塞与否,取决于实现IO交换的方式。

异步阻塞是基于select,select函数本身的实现方式是阻塞的,而采用select函数有个好处就是它可以同时监听多个文件句柄.

异步非阻塞直接在完成后通知,用户进程只需要发起一个IO操作然后立即返回,等IO操作真正的完成以后,应用程序会得到IO操作完成的通知,此时用户进程只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就好了,不需要进行实际的IO读写操作,因为真正的IO读取或者写入操作已经由内核完成了。

1 blocking I/O

这个不用多解释吧,阻塞套接字。下图是它调用过程的图示:

重点解释下上图,下面例子都会讲到。首先application调用 recvfrom()转入kernel,注意kernel有2个过程,wait for data和copy data from kernel to user。直到最后copy complete后,recvfrom()才返回。此过程一直是阻塞的。

2 nonblocking I/O:

与blocking I/O对立的,非阻塞套接字,调用过程图如下:

可以看见,如果直接操作它,那就是个轮询。。直到内核缓冲区有数据。

3 I/O multiplexing (select and poll)

最常见的I/O复用模型,select。

select先阻塞,有活动套接字才返回。与blocking I/O相比,select会有两次系统调用,但是select能处理多个套接字。

4 signal driven I/O (SIGIO)

只有UNIX系统支持,感兴趣的课查阅相关资料

与I/O multiplexing (select and poll)相比,它的优势是,免去了select的阻塞与轮询,当有活跃套接字时,由注册的handler处理。

5 asynchronous I/O (the POSIX aio_functions)

很少有*nix系统支持,windows的IOCP则是此模型

完全异步的I/O复用机制,因为纵观上面其它四种模型,至少都会在由kernel copy data to appliction时阻塞。而该模型是当copy完成后才通知application,可见是纯异步的。好像只有windows的完成端口是这个模型,效率也很出色。

6 下面是以上五种模型的比较

可以看出,越往后,阻塞越少,理论上效率也是最优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分割线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5种模型的比较比较清晰了,剩下的就是把select,epoll,iocp,kqueue按号入座那就OK了。

select和iocp分别对应第3种与第5种模型,那么epoll与kqueue呢?其实也于select属于同一种模型,只是更高级一些,可以看作有了第4种模型的某些特性,如callback机制。

为什么epoll,kqueue比select高级?

答案是,他们无轮询。因为他们用callback取代了。想想看,当套接字比较多的时候,每次select()都要通过遍历FD_SETSIZE个Socket来完成调度,不管哪个Socket是活跃的,都遍历一遍。这会浪费很多CPU时间。如果能给套接字注册某个回调函数,当他们活跃时,自动完成相关操作,那就避免了轮询,这正是epoll与kqueue做的。

windows or *nix (IOCP or kqueue/epoll)?

诚然,Windows的IOCP非常出色,目前很少有支持asynchronous I/O的系统,但是由于其系统本身的局限性,大型服务器还是在UNIX下。而且正如上面所述,kqueue/epoll 与 IOCP相比,就是多了一层从内核copy数据到应用层的阻塞,从而不能算作asynchronous I/O类。但是,这层小小的阻塞无足轻重,kqueue与epoll已经做得很优秀了。

提供一致的接口,IO Design Patterns

实际上,不管是哪种模型,都可以抽象一层出来,提供一致的接口,广为人知的有ACE,Libevent(基于reactor模式)这些,他们都是跨平台的,而且他们自动选择最优的I/O复用机制,用户只需调用接口即可。说到这里又得说说2个设计模式,Reactor and Proactor。见:Reactor模式--VS--Proactor模式。Libevent是Reactor模型,ACE提供Proactor模型。实际都是对各种I/O复用机制的封装。

Java nio包是什么I/O机制?

现在可以确定,目前的java本质是select()模型,可以检查/jre/bin/nio.dll得知。至于java服务器为什么效率还不错。。我也不得而知,可能是设计得比较好吧。。-_-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分割线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总结一些重点:

只有IOCP是asynchronous I/O,其他机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阻塞。

select低效是因为每次它都需要轮询。但低效也是相对的,视情况而定,也可通过良好的设计改善

epoll, kqueue、select是Reacor模式,IOCP是Proactor模式。

java nio包是select模型。。

(二)epoll 与select的区别

1. 使用多进程或者多线程,但是这种方法会造成程序的复杂,而且对与进程与线程的创建维护也需要很多的开销。(Apache服务器是用的子进程的方式,优点可以隔离用户) (同步阻塞IO)

2.一种较好的方式为I/O多路转接(I/O multiplexing)(貌似也翻译多路复用),先构造一张有关描述符的列表(epoll中为队列),然后调用一个函数,直到这些描述符中的一个准备好时才返回,返回时告诉进程哪些I/O就绪。select和epoll这两个机制都是多路I/O机制的解决方案,select为POSIX标准中的,而epoll为Linux所特有的。

区别(epoll相对select优点)主要有三:

1.select的句柄数目受限,在linux/posix_types.h头文件有这样的声明:#define __FD_SETSIZE 1024 表示select最多同时监听1024个fd。而epoll没有,它的限制是最大的打开文件句柄数目。

2.epoll的最大好处是不会随着FD的数目增长而降低效率,在selec中采用轮询处理,其中的数据结构类似一个数组的数据结构,而epoll是维护一个队列,直接看队列是不是空就可以了。epoll只会对"活跃"的socket进行操作---这是因为在内核实现中epoll是根据每个fd上面的callback函数实现的。那么,只有"活跃"的socket才会主动的去调用 callback函数(把这个句柄加入队列),其他idle状态句柄则不会,在这点上,epoll实现了一个"伪"AIO。但是如果绝大部分的I/O都是“活跃的”,每个I/O端口使用率很高的话,epoll效率不一定比select高(可能是要维护队列复杂)。

3.使用mmap加速内核与用户空间的消息传递。无论是select,poll还是epoll都需要内核把FD消息通知给用户空间,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内存拷贝就很重要,在这点上,epoll是通过内核于用户空间mmap同一块内存实现的。

关于epoll工作模式ET,LT

epoll有两种工作方式

ET:Edge Triggered,边缘触发。仅当状态发生变化时才会通知,epoll_wait返回。换句话,就是对于一个事件,只通知一次。且只支持非阻塞的socket。

LT:Level Triggered,电平触发(默认工作方式)。类似select/poll,只要还有没有处理的事件就会一直通知,以LT方式调用epoll接口的时候,它就相当于一个速度比较快的poll.支持阻塞和不阻塞的socket。

三 Linux并发网络编程模型

1 Apache 模型,简称 PPC ( Process Per Connection ,):为每个连接分配一个进程。主机分配给每个连接的时间和空间上代价较大,并且随着连接的增多,大量进程间切换开销也增长了。很难应对大量的客户并发连接。

2 TPC 模型( Thread Per Connection ):每个连接一个线程。和PCC类似。

3 select 模型:I/O多路复用技术。

.1 每个连接对应一个描述。select模型受限于 FD_SETSIZE即进程最大打开的描述符数linux2.6.35为1024,实际上linux每个进程所能打开描数字的个数仅受限于内存大小,然而在设计select的系统调用时,却是参考FD_SETSIZE的值。可通过重新编译内核更改此值,但不能根治此问题,对于百万级的用户连接请求 即便增加相应 进程数, 仍显得杯水车薪呀。

.2select每次都会扫描一个文件描述符的集合,这个集合的大小是作为select第一个参数传入的值。但是每个进程所能打开文件描述符若是增加了 ,扫描的效率也将减小。

.3内核到用户空间,采用内存复制传递文件描述上发生的信息。

4 poll 模型:I/O多路复用技术。poll模型将不会受限于FD_SETSIZE,因为内核所扫描的文件 描述符集合的大小是由用户指定的,即poll的第二个参数。但仍有扫描效率和内存拷贝问题。

5 pselect模型:I/O多路复用技术。同select。

6 epoll模型:

.1)无文件描述字大小限制仅与内存大小相关

.2)epoll返回时已经明确的知道哪个socket fd发生了什么事件,不用像select那样再一个个比对。

.3)内核到用户空间采用共享内存方式,传递消息。

四 :FAQ

1、单个epoll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特别是你的每个操作都比较费时的时候,因为epoll是串行处理的。 所以你有还是必要建立线程池来发挥更大的效能。

2、如果fd被注册到两个epoll中时,如果有时间发生则两个epoll都会触发事件。

3、如果注册到epoll中的fd被关闭,则其会自动被清除出epoll监听列表。

4、如果多个事件同时触发epoll,则多个事件会被联合在一起返回。

5、epoll_wait会一直监听epollhup事件发生,所以其不需要添加到events中。

6、为了避免大数据量io时,et模式下只处理一个fd,其他fd被饿死的情况发生。linux建议可以在fd联系到的结构中增加ready位,然后epoll_wait触发事件之后仅将其置位为ready模式,然后在下边轮询ready fd列表。

select和epoll的区别

先说下本文框架,先是问题引出,然后概括两个机制的区别和联系,最后介绍每个接口的用法

一、问题引出 联系区别

问题的引出,当需要读两个以上的I/O的时候,如果使用阻塞式的I/O,那么可能长时间的阻塞在一个描述符上面,另外的描述符虽然有数据但是不能读出来,这样实时性不能满足要求,大概的解决方案有以下几种:

1.使用多进程或者多线程,但是这种方法会造成程序的复杂,而且对与进程与线程的创建维护也需要很多的开销。(Apache服务器是用的子进程的方式,优点可以隔离用户)

2.用一个进程,但是使用非阻塞的I/O读取数据,当一个I/O不可读的时候立刻返回,检查下一个是否可读,这种形式的循环为轮询(polling),这种方法比较浪费CPU时间,因为大多数时间是不可读,但是仍花费时间不断反复执行read系统调用。

3.异步I/O(asynchronous I/O),当一个描述符准备好的时候用一个信号告诉进程,但是由于信号个数有限,多个描述符时不适用。

4.一种较好的方式为I/O多路转接(I/O multiplexing)(貌似也翻译多路复用),先构造一张有关描述符的列表(epoll中为队列),然后调用一个函数,直到这些描述符中的一个准备好时才返回,返回时告诉进程哪些I/O就绪。select和epoll这两个机制都是多路I/O机制的解决方案,select为POSIX标准中的,而epoll为Linux所特有的。

区别(epoll相对select优点)主要有三:

1.select的句柄数目受限,在linux/posix_types.h头文件有这样的声明:#define __FD_SETSIZE 1024 表示select最多同时监听1024个fd。而epoll没有,它的限制是最大的打开文件句柄数目。

2.epoll的最大好处是不会随着FD的数目增长而降低效率,在selec中采用轮询处理,其中的数据结构类似一个数组的数据结构,而epoll是维护一个队列,直接看队列是不是空就可以了。epoll只会对"活跃"的socket进行操作---这是因为在内核实现中epoll是根据每个fd上面的callback函数实现的。那么,只有"活跃"的socket才会主动的去调用 callback函数(把这个句柄加入队列),其他idle状态句柄则不会,在这点上,epoll实现了一个"伪"AIO。但是如果绝大部分的I/O都是“活跃的”,每个I/O端口使用率很高的话,epoll效率不一定比select高(可能是要维护队列复杂)。

3.使用mmap加速内核与用户空间的消息传递。无论是select,poll还是epoll都需要内核把FD消息通知给用户空间,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内存拷贝就很重要,在这点上,epoll是通过内核于用户空间mmap同一块内存实现的。

二、接口

1)select

1. int select(int maxfdp1, fd_set *restrict readfds, fd_set *restrict writefds, fd_set *restrict exceptfds, struct timeval *restrict tvptr);

struct timeval{

long tv_sec;

long tv_usec;

}

有三种情况:tvptr == NULL 永远等待;tvptr-tv_sec == 0 tvptr-tv_usec == 0 完全不等待;不等于0的时候为等待的时间。select的三个指针都可以为空,这时候select提供了一种比sleep更精确的定时器。注意select的第一个参数maxfdp1并不是描述符的个数,而是最大的描述符加1,一是起限制作用,防止出错,二来可以给内核轮询的时候提供一个上届,提高效率。select返回-1表示出错,0表示超时,返回正值是所有的已经准备好的描述符个数(同一个描述符如果读和写都准备好,对结果影响是+2)。

2.int FD_ISSET(int fd, fd_set *fdset); fd在描述符集合中非0,否则返回0

3.int FD_CLR(int fd, fd_set *fd_set); int FD_SET(int fd, fd_set *fdset) ;int FD_ZERO(fd_set *fdset);

用一段linux 中man里的话“FD_ZERO() clears a set.FD_SET() and FD_CLR() respectively add and remove a given file descriptor from a set. FD_ISSET() tests to see if a file descriptor is part of the set; this is useful after select() returns.”这几个函数与描述符的0和1没关系,只是添加删除检测描述符是否在set中。

2)epoll

1.int epoll_create(int size);

创建一个epoll的句柄,size用来告诉内核这个监听的数目一共有多大。这个参数不同于select()中的第一个参数,给出最大监听的fd+1的值。需要注意的是,当创建好epoll句柄后,它就是会占用一个fd值,在linux下如果查看/proc/进程id/fd/,是能够看到这个fd的,所以在使用完epoll后,必须调用close()关闭,否则可能导致fd被耗尽。

2. int epoll_ctl(int epfd, int op, int fd, struct epoll_event *event);

epoll的事件注册函数,它不同与select()是在监听事件时告诉内核要监听什么类型的事件,而是在这里先注册要监听的事件类型。第一个参数是epoll_create()的返回值,第二个参数表示动作,用三个宏来表示:

EPOLL_CTL_ADD:注册新的fd到epfd中;

EPOLL_CTL_MOD:修改已经注册的fd的监听事件;

EPOLL_CTL_DEL:从epfd中删除一个fd;

第三个参数是需要监听的fd,第四个参数是告诉内核需要监听什么事,struct epoll_event结构如下:

struct epoll_event {

__uint32_t events; /* Epoll events */

epoll_data_t data; /* User data variable */

};

events可以是以下几个宏的集合:

EPOLLIN :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读(包括对端SOCKET正常关闭);

EPOLLOUT: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写;

EPOLLPRI: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有紧急的数据可读(这里应该表示有带外数据到来);

EPOLLERR: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发生错误;

EPOLLHUP: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被挂断;

EPOLLET: 将EPOLL设为边缘触发(Edge Triggered)模式,这是相对于水平触发(Level Triggered)来说的。

EPOLLONESHOT:只监听一次事件,当监听完这次事件之后,如果还需要继续监听这个socket的话,需要再次把这个socket加入到EPOLL队列里

关于epoll工作模式ET,LT

LT(level triggered)是缺省的工作方式,并且同时支持block和no-block socket.在这种做法中,内核告诉你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了,然后你可以对这个就绪的fd进行IO操作。如果你不作任何操作,内核还是会继续通知你的,所以,这种模式编程出错误可能性要小一点。传统的select/poll都是这种模型的代表.

ET (edge-triggered)是高速工作方式,只支持no-block socket。在这种模式下,当描述符从未就绪变为就绪时,内核通过epoll告诉你。然后它会假设你知道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,并且不会再为那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更多的就绪通知,直到你做了某些操作导致那个文件描述符不再为就绪状态了,但是请注意,如果一直不对这个fd作IO操作(从而导致它再次变成未就绪),内核不会发送更多的通知(only once)

3. int epoll_wait(int epfd, struct epoll_event * events, int maxevents, int timeout)

等待事件的产生,类似于select()调用。参数events用来从内核得到事件的集合,maxevents告之内核这个events有多大,这个maxevents的值不能大于创建epoll_create()时的size,参数timeout是超时时间(毫秒,0会立即返回,-1永久阻塞)。该函数返回需要处理的事件数目,如返回0表示已超时。

三、参考:

APUE(I/O多路转接)

linux man epoll select

0条大神的评论

发表评论